星期三, 11月 19, 2008

什麼是哲學?

昨天參加一場演講,一個日本人在談政治思想。
首先,驚訝的是,日本的政治思想,也幾乎都是西方架構的分析。
自由主義,社群主義,民族主義之類的。頂多加一個孔子。

日本人關注國家應否發展武力,以及本身民族主義的問題。這些是二次大戰後遺留下的問題。
另外,他們也自豪於只有日本才現代化,中國失敗了。
中國的許多學術名詞,都是從日本傳來的。
所以,日本是一個比中國更靠近西方的國家,這正是國家位置,角色扮演的地方。

後來這位講者開始講「公共哲學」,鋪陳了公共哲學的意義。
幾乎把所有兼包,中西哲學,個人主義與群體,經濟與發展,規範與實證,
這裡幾乎沒有哲學基礎,所謂的本體論,知識論,宇宙論之類,等於是各相矛盾,取其精華,湊在一起。
但事實上,當運用時,很難進行判準。因為,沒有立基於一個堅強的基礎上。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如果每個政策真要研究透徹一切哲學依據,那沒有一個政策可以真貫徹,因為本體論上就吵不完,一些最基本的立場,就有太多的弊端。

所以,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事實上,有從結果來推,從實用主義的立場,哪一種學說可以解決問題,就用哪一種學說來證成。這裡很功利,可是卻是目前實際政策的論證方式。

另方面,「公共哲學」也正因想要包容一切,也很像是宗教,因為這些沒有辦法證成。所以,就是信念,譬如信仰世界是善的,是好的。

很好奇日本政治思想是否真是如此?

有關,日本的學術用語對中國的影響,岩波書店有出。
其實,以後應該多認真一些,這樣得到的東西也會多一些,就不會只是一些模糊的概念。
說不定,以後會用的上。
以後要強迫自己練習寫,透過這樣的過程,才能讓文筆流暢。
這就是我的「練習曲」理論,在上場前,要彈奏幾千次,才能表現出一個流利的作品。
這唯有透過不斷的練習,而不是在腦袋中的空想,當然,對於人事物的觀察也很重要。
因為,人性是相通的,這樣才能處類旁通,我不相信一個建築在空洞文本的詮釋,會是一個最好的詮釋。
一定有其社會關懷與價值,才能觸動人心。這樣的作品才有意義。
我可以從量,譬如每天都要寫網誌。或者每天寫多少時間的獨語,這樣才能有助於表達。讓空想可以降落在文筆當中,成為一個有力量的話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