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性別(gender)來自社會建構(social building),
2. 學科是一種discipline,所以學習也是一種「紀律」,我們要捍衛的就是知識的尊嚴。
3. 點名浪費時間,但是可以採用「無預期小考」的方式,讓同學出席。
4. 以研究出版為重點
5. 評量以多元化的方式,才能知道學生的成績
6. 女權在台灣已經有許多進展,不算差了
7. 法官體系,因為以考試作為升遷,所以,女性會佔較高的比例
2005 學術期刊 交響樂團 徵選 用 隔幕 地毯(遮住高跟鞋的聲音),結果,女性錄取較高
8. 在就業與薪資水平上,女性還有受到不公平的結構
9. 還有一些傳統家庭結構
星期一, 10月 03, 2011
作夢_延伸
一個退伍軍人,厭倦戰場上的廝殺,回到社會當中。
因為性格暴烈,用錢揮霍無度,所以,淪落社會邊緣人。
但是,他有一個非常愛的兒子,這個孩子秉賦善良,非常有同情心。這個父親的翻版,只是,在不同的環境下長大。母親嫁給別人,過得比較好的社會培養。
這個父親是這小孩,是自己的希望,生命重新創新的可能。
這個退伍軍人受不了自己一直是社會的邊緣人,在希望自己在孩子眼中,是一個成功人士。受朋友慫恿,去擔任傭兵,希望好好撈一筆,獲得社會上的尊嚴。
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殺人如麻,希望證明自己的能耐。而不是廢物而已。
可是,在一場戰役中,他看到一個很像自己孩子的年輕人,他試圖殺了這個年輕人。因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可是他沒有成功,他也覺得自己下不了手。於是,他請自己的好朋友,下這個手。並說明這個人的特徵。
他的好朋友,接受了這個指示,也找到這個年輕人,確實覺得很像友人的孩子。事實上,這個友人的孩子,也來到戰場上,尋找這位父親。
兩個相似的年輕人,彼此曾經共患難過,交換了彼此的信物,再加上戰場上的混淆,人格的緊繃。結果,友人在殺這年輕人之前,還試圖與他聯繫,在確定之下,射殺下去。
結果,這人的孩子死掉了。友人也死了。那個年輕人逃走了。
故事的結局,這個人崩潰…..
開始作好人,培養下一代,相信會有另一顆種子的出現.……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