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30, 2009

思想史的蛻變

今日聽了一場關於「思想史」發展的史學史。
講者非常精要地的鋪陳了廿世紀思想史在理論與方法上的變化。
講者認為思想史的發展
從觀念史(哲學轉向)、精神史(重視整體精神面貌),到思想的社會史(社會學轉向)
乃至發展為心理學史(心理學轉向)心態史(人類學轉向),到了新政治史(語言轉向)
然後到了後現代的(敘事轉向,文學轉向)
最後,講者認為這七八十年來,思想史的變化莫衷一是。
學者門跟隨這些風潮,倘若方法錯誤,被後繼者認為全盤皆錯。
他很無奈,也認為難以追趕這樣的多變性。
他引了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的名言。更提到北韓的文宣戰,提到老兵不死,但年輕的會死。
說明了這種多變的發展,會讓年輕學者不知所從。
有時費盡心力,換來的,卻是全盤錯誤。

參與這次會議者,很多年輕學生,只是令人驚訝的,竟無人提問(最後由其他學者勉強發言)。
我提問,思想史有沒有一個目的。我類比的是科學方法。倘若目的在於解決問題,那麼只要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所以,如果思想史是為了讓人們知道思想的流變,知道當代思潮的溯源,知道過去人們如何因應歷史事件。
那麼,無論是哪一種解釋,都有他的趣味。因為,都提出了一些角度與觀察。所以,這種多元的解釋觀點。其實,正反映了當代多元文化論的觀點。無須認為這一切都沒有價值。因為,當代追求的只是「說服」小眾。

他的回答,否定了思想史的目的論。因為他認為思想史連是什麼都不知道,沒有定論。何來目的之有。

其實,這就像人活的目的,人活的目的,人人不同。也無須太在意他人的眼光,重點是自己知道想要什麼目的,努力活出來。這就值得了。我們不能幻想,一個永垂不朽的價值或標準。這可能是前現代的價值觀。我們應該清楚知道這是個大眾化,分眾的時代,沒有辦法說服所有的人,只能說服少部分的人。但,那也就夠了。

所以,我覺得無須過於悲觀。那是期望太高的悲觀。如果自己能做出一套能說服人、說服自己的東西。那也就足夠了。

非常高興聽到這場演講,讓自己在思想史,這個道路上,有比較清楚的脈絡感。過去只知道SKINNER與史特勞斯的兩大學派。文本與脈絡派。現在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多的路徑,這麼有趣。也知道,SKINNER並非是當代獨尊,卻只不過是,一個備受後現代攻擊的觀點。

此外,這些大師們,其實也都不斷的在修正他們的觀點,所以,也無須把大師們的觀點視為同一,那是過渡神話了大師。

星期三, 11月 18, 2009

SKYPE的小組

這幾個禮拜,參加了一個用SKYPE多方會談的小組,討論「非暴力溝通」的主題。
透過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步驟。

今晚討論的是孩子教育
對孩子的關係,太過關注,擔心抗拒或冷漠。
大家雖然是三四十歲的人,可是願意在SKYPE中坦承的交流,交換彼此經驗。
這真的是很難得機會。

大家都在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講者先肯定父母的辛勞,要我們不要自我要求太高。
接著提到我們自己對父母的距離,因為父母的有些預設的價值,我們不敢與父母再坦誠的溝通。
同樣的,當我們與自己孩子溝通時,我們又一再的在自己的預設價值,重演了我們與父母的關係。

我不覺得我們應該放棄自己的立場,也不需要依照孩子的價值觀發展,當然可以有彼此交疊的方式。
我們可以表達我們的感受,表達我們的「需要」,讓孩子知道。
這裡就是彼此的瞭解。
在痛苦時,我們要先聯繫,讓他能夠表達。能夠讓孩子安心的表達他的痛苦,讓他獲得安全感。
我們有時不願意孩子受苦,所以,我們阻斷了孩子的痛苦,也就不會傾聽。
其實,我們必須感受到自己的痛苦,那種恐懼的痛苦。

我們用獎懲,來管理孩子。孩子學會了保護自己,掩蓋了內心的感受,衝突還在。學會保護了自己。避免衝突,避免不被認可。
聽了很多的道理,發現不能感受到的東西很多。
我們通常給孩子最好的,給了孩子。所以,我們要找到你能信任的人去表達你自己。
我們把自己,若有人能體貼你,就能平靜。

我們一生中,難免有高潮,有低潮。希望團體給我們溫暖。

找一個相信的人,找一個相信你自己的。我相信在這裡我是能被接受的,我才會願意說出這些。
1. 家長不想看到孩子的痛苦,就無法傾聽孩子的聲音
2. 孩子會保護自己,隱藏。

如何應用「非暴力溝通」,會有動力去作。

觸動:我為什麼應該對孩子好?我為什麼要愛孩子?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問題。

作為家長,一定要體貼自己。不要把自己設定在完美的父母上。
這些問題,

瞭解期待,依賴。

瞭解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受與渴望,通過這個問,就沒有捲入到,對我們自己的意義。不太執著,這樣可以有空間讓孩子表達自己。

我平時把孩子視為私有的。

我們遇到新的問題,不一定要找到答案。每次都在問,得到新的答案。

先體會自己,再體會別人,會容易點。

絕大多數人,都需要比較平靜的,

我們要享受別人的痛苦,我們享受對方在痛苦,我們與對方有的聯繫。

我們可以體會到他的痛苦。

感受到這種痛苦,需要團體的支持與方向。

星期五, 11月 13, 2009

台灣的軟實力:民主政治

台灣的軟實力:民主政治

在台灣內部,倘若有人問,什麼是台灣最值得驕傲的地方?若回答的人說:民主政治。這人可能會被視為頭腦短路,或者不食人間煙火。尤其在競選期間,隨便翻看報紙,打開電視,都可以看到政治人物彼此攻訐,舌槍唇戰,不是說別人黑道掛勾,就是指控賄選買票、貪污無能、政策反覆、空頭支票……。幾乎所有不好的詞彙、字眼都可以形容台灣的政治亂象,而不少人更認為這是造成台灣經濟停滯、社會不安、治安敗壞、教育失敗的亂源。

但是,已經有許多大陸朋友(特別是所謂知識分子)在談話時,一再的提到,他們非常關注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認為這是華人社會試驗民主政治的希望。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是否真正可能有一天走向民主政治,又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與阻礙?所以,他們十分看重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甚至也憂心遇到的瓶頸與挫折。擔心這種失敗,會導致中國大陸的民主改革有了更多停滯不前的理由。

目前台灣社會正膠著於MOU、ECFA簽訂與否,斤斤計較於台灣的經濟利益,這當然是好事。但事實上,經過報章媒體、學者專家的分析,兩岸的經貿實力,差距已經越來越大。無論簽訂與否,都無法改變一些非常殘酷的現實。台灣經貿依賴中國大陸的市場,在短期內,似乎難有解套的可能性。

到是一般人棄之如敝屣的「民主政治」,我們自己應該重新思考,好好珍惜。特別是對於政治人物的監督,對於政治議題的關注,參與周遭的政治活動,試圖主動參與、發出自己的聲音。甚至政治人物自身也應該有此體認,從政的目的不僅是獲得短暫的權力與利益。更重要的,這是真正能為台灣人民創造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彰顯我們這個世代的光榮與使命。千百年之後,可能沒有人會記載台灣曾有一個世界第一高樓。但是,歷史會記載台灣曾開創了華人民主政治的先鋒,影響了整個華人的政治發展,促進全球民主政治的發展。另方面,更務實的說,如果能夠獲得大陸民心的支持,這就是厚植台灣國家生存的軟實力。這比起軍購似乎更划算,更有意義,也會更有實質的力量。

星期四, 11月 05, 2009

English Diary

I have to get used writing in English. Because it's important to incraese my ability to undestand Englis better

文章被退稿

最近投稿的文章被退稿,心理上,真是有些難過。
雖然,匿名評論人批評的,也是有道理,不過,還是有些打擊。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克服這方面的問題,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