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18, 2009

SKYPE的小組

這幾個禮拜,參加了一個用SKYPE多方會談的小組,討論「非暴力溝通」的主題。
透過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步驟。

今晚討論的是孩子教育
對孩子的關係,太過關注,擔心抗拒或冷漠。
大家雖然是三四十歲的人,可是願意在SKYPE中坦承的交流,交換彼此經驗。
這真的是很難得機會。

大家都在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講者先肯定父母的辛勞,要我們不要自我要求太高。
接著提到我們自己對父母的距離,因為父母的有些預設的價值,我們不敢與父母再坦誠的溝通。
同樣的,當我們與自己孩子溝通時,我們又一再的在自己的預設價值,重演了我們與父母的關係。

我不覺得我們應該放棄自己的立場,也不需要依照孩子的價值觀發展,當然可以有彼此交疊的方式。
我們可以表達我們的感受,表達我們的「需要」,讓孩子知道。
這裡就是彼此的瞭解。
在痛苦時,我們要先聯繫,讓他能夠表達。能夠讓孩子安心的表達他的痛苦,讓他獲得安全感。
我們有時不願意孩子受苦,所以,我們阻斷了孩子的痛苦,也就不會傾聽。
其實,我們必須感受到自己的痛苦,那種恐懼的痛苦。

我們用獎懲,來管理孩子。孩子學會了保護自己,掩蓋了內心的感受,衝突還在。學會保護了自己。避免衝突,避免不被認可。
聽了很多的道理,發現不能感受到的東西很多。
我們通常給孩子最好的,給了孩子。所以,我們要找到你能信任的人去表達你自己。
我們把自己,若有人能體貼你,就能平靜。

我們一生中,難免有高潮,有低潮。希望團體給我們溫暖。

找一個相信的人,找一個相信你自己的。我相信在這裡我是能被接受的,我才會願意說出這些。
1. 家長不想看到孩子的痛苦,就無法傾聽孩子的聲音
2. 孩子會保護自己,隱藏。

如何應用「非暴力溝通」,會有動力去作。

觸動:我為什麼應該對孩子好?我為什麼要愛孩子?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問題。

作為家長,一定要體貼自己。不要把自己設定在完美的父母上。
這些問題,

瞭解期待,依賴。

瞭解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受與渴望,通過這個問,就沒有捲入到,對我們自己的意義。不太執著,這樣可以有空間讓孩子表達自己。

我平時把孩子視為私有的。

我們遇到新的問題,不一定要找到答案。每次都在問,得到新的答案。

先體會自己,再體會別人,會容易點。

絕大多數人,都需要比較平靜的,

我們要享受別人的痛苦,我們享受對方在痛苦,我們與對方有的聯繫。

我們可以體會到他的痛苦。

感受到這種痛苦,需要團體的支持與方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