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19, 2009

我的父親(一)




我的父親這類的題目,大抵是小學生常會被要求寫的。不過,我印象中,在高中的時候,我寫過一篇這樣的文章,記錄我父親當時以100元從高雄搭車來台北,97元付了車錢,一元買了一杯茶,原本要到三重找朋友,後來才發現朋友不在。口袋空空的他,幸好在路上突然碰到他當兵的朋友,就這樣暫時有地方住,然後到皮鞋工廠找工作,才算是在台北落了腳。

這是我父親口述的故事,當年除了是聽故事,覺得很有趣,所以在高中作文中重述一次。

等到自己到了三十多歲,再想到這個故事,倒是開始比較有辛酸的感覺。

或許是年紀較輕時,急著想要迎接各種挑戰,在溫室中不知天高地厚、人情冷暖,急著想要體驗露宿街頭的感覺,想要體驗各種挫折...認為人生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真有些人生經驗後,體認到現實處境的侷限性,看到命運的力量,看到環境對人賦予的框架。同樣的故事,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連帶的,對我父親也有不一樣的想法...

越是親近的人,可能越難有抽象的歸納,因為人生畢竟比原理、原則更複雜多了。

我們常說一個人是勇敢的、健談、開朗的,這些形容詞,因為語言的「含括性」,讓我們以為這個人真的是一直都如此。可是,人就不是這樣,只是語言很難精準、繁瑣的描述。更何況,人又還在一直變動,心情變動,行為變動,不同面向有不同面向的展現,不同人接收的觀點不同。所以,我很難概括式的,描述我的父親。一旦如此抽象的界定,很容易失了真。

所以,我想就以片段式的方式,寫下我父親的一些事情,或者可以拼湊出一個接近的輪廓...


我父親1936年出生(民國25年),據說是早報戶口,所以實際年齡沒有這麼大。在安徽績溪出生,我爺爺是海軍,所以,我父親後來跟著我爺爺(軍隊)在大陸上逃難。他曾住過上海、澳門、澎湖之類的,後來到了高雄左營。1949年到台灣,他已經13歲左右,在左營念海軍子弟小學。已經青少年的他,當然對於小學的課程,了無興趣,除了調皮、作亂,據說功課也是很糟,是勉強才得以畢業。

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騎著腳踏車賣橘子,短暫時間之後,爺爺帶他去一技之長,學作皮鞋。爺爺算是在大陸上好家庭出身的,在軍中又是擔任海軍電台台長的職位。對於孩子,卻是強調一技之長,不太鼓勵唸書。父親就這樣展開了學徒的生活。我父親手巧,相信這對他而言,並非什麼難事。

我父親當兵時,經歷過823砲戰(民國47年),算是在澎湖地區搞補給工作的,不是真正的前線,但至少對於「捍衛台灣」曾盡份心力。我爺爺在軍中是上校職位,在當時的影響力還是有的,所以,我父親若願意繼續當兵,或許後半輩子會好過些。我父親不喜歡軍中的黑暗,他當了三年,迫不急待想離開。他是一個不喜歡被人管的人,這種個性,讓他有了些自由;卻也一直得為生活打拼,生活的枷鎖,還是束縛著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