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27, 2009

丹麥的社會福利

日前聽了一位丹麥學者,Peter Abrahamson的演講,有關丹麥社會福利面臨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
令人驚訝的,丹麥經此衝擊,失業率只有2.5%,原來的失業率只有1.7%。這跟我的理解,這些社會福利高的國家,應該失業率很高,有很大的差異。我向他提問,為何人們願意去工作,而非享受失業救濟。他說:首先,失業救濟制度,過去最長九年,現在改為四年,而且可以立刻獲得現金。但是,金額比最低工資還低,亦即,無法維持一個正常的生活。其次,人們在工作中才能獲得社會地位與聯繫。第三,社福機關有很大的「控制力」,包括要這些人定期報到,也要去找工作,否則失業金將被取消。所以,人們願意去工作。

另外,他提到,人們繳納稅金占收入的百分之五十,社福支持佔GDP的百分之三十,他也強調政府部門對私人的介入,提供各項福利。我很好奇,難道不擔心「政府失靈」或「政府無效率」的問題。他提出,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也是為什麼不應該將北歐模式(The Scandinavian model of welfare)照章全收。因為這要有前提的。北歐國家百年來,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介入戰爭外,基本上是和平生活,而且沒有威權統治過,所以,人們對政府有信任感(TRUST),人們而且知道每分錢的用途,都是透明的。所以,願意將錢交給政府來處理。台灣如果想要好的社福制度,同樣需要人們的稅金,可是人們繳納的稅的前提,就是對政府的信任,才會願意誠實繳納。

這位丹麥學者,曾在中南美洲,美國,日本任職,訪問,現為韓國的社福系主任,著作刊登在世界各國的雜誌上,我覺得真是世界性學者,可以到世界各國獲得第一手的資訊。而他的國家在這塊領域,領先全世界,所以,全世界的人們想聽聽他們的經驗。這是他們的優勢,這種生活也令人欽獻。此外,他自己攜帶相機,也要求與主辦人,聽眾合照。這也讓我頗意外,我以為西方人不會強調這一種。或許他是入境隨俗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