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27, 2010

需要的發展

今日上非暴力溝通,
胤華提到,非暴力溝通注意我們的需要,別人的需要
有時這種需要的滿足,會只是一些根本、常見的物質滿足
可是,當胤華提到我們應該更要思考其它的可能性
特別是,我們不但要溫飽,我們更要自我發展,自由,成就感等
他不贊成,我們一定要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而是可以超越這種可能性。
譬如,我們不需要一定要有工作,才能學會愛人。

我沒有那麼樂觀,我覺得需要有時確實是階梯式的,但是,也承認有些人能夠超越,像是胤華這樣特別,有修行的人。

我覺得他總是可以把很淺白的事,提升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層次。生命的開展,自由,精彩,我還未完全熟悉他的語言,不過,我覺得這是一個不同層次的魅力。我還努力學習中。

小說獎

今日去聽最近來台灣的小說家,哈金來演講。
許多學者、教授都來,也有還說是他的FANS。

我因身體有些不適,進去睡了一大半。
不過,聽到的部分,覺得哈金很厲害,一個歷經文革的人的,竟然可以在美國用英文寫作小說,還得了許多小說獎。
他原本是寫英文詩的,可以感受到他為了在美國生存的努力。

1. 他說,成功就是耐心,他一篇作品可以改上三十幾次。
2. 美國小說的根基,其實是契科夫等蘇俄的作家。
3. 許多人稱讚他的成就,以得獎來證明他的功力。他自己則認為得獎只是偶然,不能以「獎」來衡量。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說法,我很佩服。
4. 他笑的時候,有點傻。不過,我想大師,就是這樣吧!也是人,甚至外觀比一般更笨拙。但是,他真正談起問題時,還是可以感受到很多力量。

我想,我缺乏的,還是耐心。想要一步成功,所以,才會一直沮喪。或者,沒有埋下頭來,好好讀點書。
不過,我覺得也要配合個人的特長來努力。我再努力也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籃球選手,我應該適性,適才的發展,我覺得這是生物的求生的本能。哈金由詩轉到小說,其實背後也是這種求生的趨力。

星期五, 1月 22, 2010

地制法過關:馬式領導力的新展現

地制法過關:馬式領導力的新展現

陳金鳳
地制法修正案一如預期,在國會的朝野衝突中終於過關。此次地制法的爭議,固然有改革的一面(終於達到以前國發會共識,廢除大部分地方鄉鎮長的選舉);但也有現實妥協面,鄉鎮長竟得以直接擔任區長。這些地方制度改革或妥協的爭議,相信有許多專家學者評論。但此次,地制法過關的政治意涵,特別是馬式領導能力的展現,倒是值得多加說明。
在上週,金秘書長召開黨政協調,確定國民黨版的地制法草案。但是隔日立法院表決時,因為輿論的影響,國民黨籍立委竟然立刻退縮跳票。本來任何有爭議的法案政策,都有利弊,但是一旦做出決策,就應該貫徹下去,才不會左右搖擺,父子騎驢。這也是一年多來藍營佔多數的立法院困境,始終沒有展現一個完全執政的政黨氣魄,也讓許支持馬英九的人非常失望。
國民黨籍立委對於行政機關的決策跳票,本來幾乎已成習慣。但是,報載在金秘書長的要求下,立院竟然從原本要休會的狀態,重新立即召開臨時會,通過原本此項修正草案。甚至,藍營立委也令人驚訝地,透過嫻熟的議事操作技巧,終於擺脫過去綠營少數立委即可癱瘓國會的窘境。可見國民黨立委「非不能也,只是不為也」。
金秘書長的執行意志,終於讓馬式領導,開始展現威力。原本馬總統本人形象敦厚,溫文有禮,可是政治本來就不是「溫良恭儉讓」,領導者如此,就亟需一個有執行力的輔助者貫徹其意志。當然法案的好壞,可供公評,人民當然可以用選票,來決定是否接受。但至少就無能、無作為、搖擺不定、討好所有人等,馬總統最常遭到批判的問題,此次地制法的通過,開展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星期四, 1月 21, 2010

Human Rights as Special Rights

今日聆聽一個英國教授的演講,討論一個蠻有趣的問題。
他認為,西方人權的適用性,號稱是來自自然法,自然權利,事實上,卻是「特別權利」(special rights)
而不是普遍性的。

他從歷史來看,西方人在對待女性,奴隸,非西方人時,就沒有適用自然法,所以,普世人權,只是白種男性的權利。

問題是:這有兩個層次
1. 不適用的原因,因為利大於權利,所以暫時不顧。
2. 還是真正認為,不適用。

因為他討論的是思想家,而非一般人。
所以,我覺得在第一個層次上,一般人可能會如此做,便於行事。譬如,我們對外勞的態度,沒有人敢說外勞不是人,只是便於行事,所以,我們寧可他們日夜顛倒,也不願意多放他們假(週休二日)。

第二個層次,是笨笨的思想家所做的。宣稱他們不是人。這就嚴重了。

結果,這位教授認為解決方案,就是要「擴大人」的範圍,黑人也是人,女人也是人。
而不是,爭執在什麼是普遍人權上面。

他認為,每個文化,譬如中國,台灣,西方其實都有一個比較高明的文明觀,或是人權觀。所以重點不在於討論什麼是人權?而是要討論,什麼是我們這些同類的人,這樣權利的適用性就會擴大。

可是,這裡有幾個問題:
中國的人權觀與西方的人權觀還是會有衝突的。
這不是擴大我群即可,事實上,是有矛盾的。
中國人權重視生存權;西方還重視言論權,在不同的議題上,就會產生衝突。
即使墮胎問題,除了官方禁止外,還有整個社會風氣,
(我在想,會不會有人從美國墮胎與中國的殺女嬰,做比較。)說不定各有勝負
美國
每年高達一百六十萬人,近年降低到約一百三十萬人!
中國
據說有一億人(沒有看到初略的每年數字)

所以,這種強調西方權利只是「特別權利」,然後特別權利之間又有衝突。

這位教授似乎認為,普世人權是有的,大家都有這樣的觀點。事實上,還是有差別的。
人性必非普遍性的。
所以,除了,我們沒有把別人看做是人之外
還有一些是,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權利觀。

但不可否認,沒有把別人看作人看,確實是一個問題。

星期日, 1月 17, 2010

一個浪漫的故事

有一個喪偶的中年男子
孤獨一人
在無聊與寂寞的驅使下,購買了一個充氣娃娃
像似精神病患般的,對這個娃娃噓寒問暖
充氣娃娃也陪伴他度過難熬的寂寞

可是偶爾這個人還是會「清醒的」面對自己的荒謬
受不了理性的折磨
這個人抱著充氣娃娃從高塔上跳下來
在垂直下降的過程中,這個娃娃對著他微笑
他傻了
在這剎那間,他似乎想起了很多未完成的事,曾經有的夢想

最後,娃娃墜地,破了。卻成為這個男子的安全氣囊。
男子骨折休養後,漸漸康復了,開始走入新的人生

(一則新聞故事與電影的聯想)

星期五, 1月 15, 2010

迎接「修辭式民主」的挑戰

迎接「修辭式民主」的挑戰


近來國內許多重大爭議,諸如美國牛事件、應否簽訂ECFA、H1N1流感疫苗的接種等,正如許多論者指出,問題關鍵在於政府與民眾的溝通上。也就是政治人物應該以簡單明白的方式,闡述政策,說服群眾。否則,一樁樁好事,很容易因為民眾的不瞭解,以及有心人士煽動,最後政策難產,全體人民利益受到傷害。

事實上,這些爭議與整個民主政治轉變,有很密切關係。當代民主政治的發展,一方面由於媒體、網路興盛,民眾很容易接觸到政治人物的公開言行;另方面,也因為人民教育水準、自主性提高,對於代議政治的黑箱作業也越感不滿。所以,藉由輿論、網路、民調的彙集與反應,立即的民意反應,成為左右政策的重要關鍵。曾任美國柯林頓總統的重要幕僚莫理斯(Dick Morris)將這種趨勢,稱為從「代議民主」走向「直接民主」。但稱為直接民主,稍嫌誇張,更貼切的稱呼,應該稱為進入「修辭式民主」的時代。

此處「修辭」的用法,源自古希臘雅典的民主政體。修辭意指:「政治性地說服」,也就是在公眾場合中,以言語說服群眾,然後交由公民作判斷。這也是古希臘雅典人自豪與野蠻人的差別,以「言詞說服」而非「暴力折服」。事實上,在雅典公民大會中,動輒上千人,也並非真正人人可以進行治理的直接民主。有能力與膽量發言者,也常是那少數幾位,他們之間的修辭、論辯,然後訴諸公民作判斷。所以,古希臘雅典與當代民主都是屬於「修辭式民主」模式,古希臘對修辭民主的批判與經驗傳承,就可以成為今日民主的借鏡。

一般提到古希臘修辭,較容易聯想到古希臘辯士,使「弱道理變為強道理;強道理變為弱道理」的詭辯。但是關注政治修辭的正面積極性意義,哲人柏拉圖雖然批判修辭,但也提出理想修辭應有的面貌,其中包括說真話、關心聽眾靈魂的善、定義清楚、論證需對方認可、擇善固執、勇於認錯等。另一位大哲亞里斯多德,將「修辭術」提升到與「辯證法」相對應的地位。亞里斯多德認為好的修辭說服應該注意:說話者的人格、說話內容的邏輯論證以及掌握聽眾的情緒,三管齊下,才能有效地進行說服。亞里斯多德的《修辭術》是一本教授說服的教戰手冊,其中也反覆強調,不應高估聽眾的理解能力,應該以簡明、扼要的方式說明。另外,諸如在史家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全書有五分之一強的演說詞,更是一篇篇說服群眾的經典。而修辭家德摩斯提尼也有多篇演講詞、訴訟詞傳世,都可以為今日說服群眾的範本。

西方自古希臘,歷經羅馬時代、文藝復興時期,修辭學都是人文學科中的重點科目。尼采即曾指出,「古人的教育通常以修辭學告終:這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政治人至上的精神活動」。不過,修辭後來歷經中世紀、啟蒙運動、浪漫主義時期,已漸漸走向文學化、藝術化,不再是政治學門有意識去處理的課題。但是,修辭仍然是西方政治中非常特別的一個實踐傳統,大部分的政治人物都是能言善道之士。以美國為例,無論是雷根、柯林頓以及今日的歐巴馬總統,他們的演說風采,甚至風靡全世界。

我們雖然沒有西方修辭的悠久文化與實踐傳統,但是今日已經進入「修辭式民主」時代,政府官員應該要特別注意如何與民眾溝通,各部會首長都應該成為推動政策的第一發言人,接受在野黨的論辯,化解民眾對政策疑慮。這也是符合民主政治中,公開性、透明性與負責任的要求。反之,在野黨(弔詭的是,還有執政黨立委)也應該要有雅量,讓政府官員充分闡述政策(特別是在立法院),而不是一味杯葛或以羞辱、要求下台的政治鬥爭方式,以此解決問題。附帶一提的,古希臘雅典曾施行「陶片流放制」,人民在陶片上刻下想要放逐的公眾人物(黨爭、嫉妒菁英)。此法最後導致雅典許多優秀人才,被迫離開雅典,也埋下雅典衰敗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