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篇講詞,只有少部分地方,令人感動,有許多問題。
文分三段
1. 二次政黨輪替的歷史意義
2. 新時代的任務
3. 台灣的傳承與願景
第1部分的問題在於
「這不是政黨獲個人的勝利」,以前已經講過很多次了...
「人民對政府的信賴陷入谷底」,這等於再打在野黨一巴掌........當政者,就是要開始包容了
找回了「善良,誠信」傳統價值,這是選舉時的訴求,這裡可以大為發揮
利用諸如民眾支持這樣理念的發展,開續下去當選的理由,而非負面表述對手
另外,再融入在野黨的理念,譬如和解共生....這樣才是尊重
雖然有提到,但是份量不重,順帶提到而已。
肯定過去的成就,譬如在人權議題上,持續去做,
人民對政府的不滿,直接陳述當前的困境,共渡難關
說明日子是艱困的,而不是我就可以解決一切,要有這樣務實的心態。
2. 新時代的任務
台灣的國際競爭力,過去空洞,戰略正確,之外,不知道真正要講什麼?
開放則興衰,確實是不錯,但是這樣經濟掛帥,沒有注意全球暖化的國際視野
政治人物不是平面的,要能有立體的關懷。
包括德行,來世
有兩岸,經濟,外交,憲政,缺乏環保,教育(太弱),文化,體育,公民得性,政府效能,性別,弱勢
最後,外省人的陳述,有正反兩面的效果,或許比較貼近事實,但是這種論述與過去中華民國的論述有很大的不同。
台灣出現50次,中華民國9次。
這與陳水扁的講詞沒有太大的差別。這就是主流文化的力量。
最後捲起袖子立刻行動,不知道如何行動?
這種呼籲是空談的,沒有愛國主義的熱情,也沒有普世價值的動容,然後呢?
這種空洞的呼籲,訴諸於的是?
其實,中華民國可以呼籲!台灣可以呼籲!
這就是兩邊都談。兩邊都是人。這不就包容了兩者。
很可惜,沒有抓住普世價值,也沒有抓住特殊精神,這樣的演說怎麼感人呢?
這樣的批評,也不盡公允,因為確實有,只是特殊情感在與普世價值,應該做結合,這即是美國總統喜歡做的事。
愛美國,因為美國是民主自由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