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政治哲學會不受重視?
不僅在台灣,事實上,在美國政治哲學也是一個冷們的課程。
(不過有趣的是,確實有點像是基本人文素養之類的課程)
對於經典著作的共識與景仰,確實存在著一些共同的話題與信任。
這就是經典的好處,尤其有許多人繼續吹捧研讀經典的益處,就像國小課本「天這麼黑,風這麼大」之類的句子,對於特定年代的讀者是有一定的童年記憶與認同。
但是,對於過分鑽研的政治哲學著作,除非是被捧為大家的作者,否則過於艱澀的論證與在這一個圈圈裡面的循環論證,使得這一個學問,就只會一直在這個小圈圈中打轉,沒有辦法跨越出去。也沒有辦法得到共鳴。
而政治科學因為挾著科學之名,科學在眾多領域的成就,縱使政治科學事實上,也沒有得到什麼樣的太多貢獻。但是政治科學的名聲與說服力,就顯得比政治哲學來得強些。
因此,政治哲學要跨出去,這樣的呼聲,才能讓政治哲學的論證基礎受到認同。
可是,政治哲學的論證,如何是依據本身的邏輯,而不是柏拉圖如何說?或是自由民主學說的循環論證。堆砌成的理論沙塔,看似宏偉壯觀,事實上,則是難有說力。
政治修辭或許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
政治就是作決定。有人訴諸自由,有人訴諸平等。
最聰明的人,作決定。也有人認為是集思廣益。
政治修辭,退而求其次,欣賞這種。也認為應該要確保這樣的言說環境的存在。所以並非虛無的認為,一切為假。因為如果沒有保障言論自由的,政治修辭成為幻影,只剩下強制手段。
誰來決定?就是聽眾?民主大眾。投票者。
人性的恆常與世事的變化。這是政治世界的面貌。
事實上,史特勞斯的哲人政治,也需要修辭來保護哲人與社會的共存。
從政治修辭看政治世界
為政治修辭辯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