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說,西方人對存在的概念非常深刻。因為他們的there is 的句型不斷出現在日常用語中。所以存在的概念就是在他們心中。而中文世界的「是」與「有」是兩個不同概念字。所以中文世界,不太問存有的問題。作者然後再強調,不要讀翻譯的作品,因為語言決定了思想。用翻譯的文字是沒有辦法理解的。
http://bbs.sjtu.edu.cn/bbscon,board,philosophy,file,M.1193285242.A.html
這樣的要求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很難落實就是了。
畢竟西方哲人一堆,希臘、拉丁、德文、法文、義大利文、、。不過,我印象中,看過耶魯政治思想專長的博士生,在簡歷中寫的是具備基本諸多外語的閱讀能力。不知道是否一旦精通這些語言中的一兩種,就可以對其他語言有類似的觸類旁通。我想這是東方學生比較吃虧的地方。當然,也有很優秀的人。所以,還是有人能做到。我課堂上的同學(台大),大學部已經學了拉丁文,希臘文。在耶魯的訪問時,一位新加坡的同學已經學了五年的希臘文。另外,還有朋友桌上擺著德文、法文、希臘文的書本。我想有些人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朝這方向努力。當然,還有哈佛大學政治系有一個林國榮吧!他的希臘文也很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