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月 30, 2011

為何沒有辦法?

1. 昨日下午睡了一小時,晚上稍晚睡,但是半夜起來,覺得睡意不濃,仍然不想起來唸書。在半醒中,卻有一種感覺,我不喜歡作我目前作的事?為何沒有那種動力讓我想儘速完成?或者焚膏繼晷的探究?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嗎?為何我沒有這樣的動力呢?

我想,這種因為作喜歡的事,然後,全力以赴。其實,有的時候,也是一種成見而已。
@ 從社會「成見」出發,也就是從「民意」、「常識」
如果楊照的說法,沒有努力,就不會產生興趣。也就是,不能幻想做一件事,從頭開始就是有趣,趣味,是努力之後,有了些許的成就感,然後持續下去的快樂感。而並非從一開始,就是如此。

如何評判這種各說各話的觀點呢?其實,就是真實的生活經驗,而無須困擾於看似各說各話。

2. 最近領悟到,其實世界很大,大到有些答案或是觀點,並非我想當然爾,而是有很多我會難以理解的地方。譬如,對於死亡、宗教的問題,世界比我想像中複雜。

3.昨日聽到S教授的許多觀點,諸如學術界只是英語化,做西方帝國的殖民地,出口代工等等。雖然都是他慣常立論的觀點,但是,我想一個好的學者,就是觀點與生活結合,透過反覆的立論與說明,才能融為自己的真正的學問。兩者刻意區隔,固然不會令生活太沈重,但是沒有說服力。因為,人們要聽的不是大道理,而是經過驗證,生命體驗後的真實體會。

星期二, 3月 29, 2011

台籍日本大學的中國學者

1. 今日上午聽了一場台籍日本大學的中國學者T,討論中國對外國人(化外人)與少數民族的觀點。他強調兩個重點:
(1)政治思想的研究,應該結合政治史與政治制度。否則,政治思想以典籍為著眼點,可是當時的歷史環境與政治現實卻又截然不同,政治思想不能代表當時代的觀點,而只是少數學者的個人之見而已。譬如,他認為「華夷之辨」,雖然在秦到唐之間已有人提出,可是卻不能代表當時代的想法,只是少數典籍的觀點。而從唐律來看,可以看到,甚至在少數族群自身的紛爭時,也是依照少數族群的法治來處理,唐律並不介入,這即是多元文化主義的代表。
(2)中國其實自唐以後,特別是「安史之亂」後,開始對外族產生恐懼,而有排外的心態開始,一直對元明清,整個現代國家雛形已經展現,這種區分國家界線的想法,絕不是「天下」一詞可以解釋。其實,在面對西方之前,已經有國家的概念。
@我很好奇,這種國家是主權國家的觀念嗎?有沒有辦法處理共享主權的問題呢?也就是,硬要套到國中有國的三國或春秋,其實也只是求古的想像而已。中國在現代已經沒有這種體制了,所以,硬要找出國中國,其實不容易。

整體來說,這位學者雖然年輕,但是功力深厚,信手拈來,都是各方觀點,又能有自己的獨到的觀點。這種融貫中、西、日方的學術能耐,怪不得他能在日本學界立足。過去也聽了一場類似主題的演講,就會覺得單薄多了。學術功力的深厚,真的從說話中就可以得知。

在學校的上課演講,其實可以把學術的資料,塞得比較滿一些。聽眾一方面會覺得有收穫;另方面,也會覺得講者是有真才實料的,而不只是空談一些概念而已。這也讓我領會,為何T大的教師評鑑,總是百分之30以上的老師,都是拿超高分,我過去真得有些難以理解。到底為什麼?可是,如果我聽到的是這樣一場內容豐富,到處都是論點的演講,我也會給超高分,因為已經超越我的理解範圍,無從評判起。

2. 緊接著趕一場篩選會議。起初篩選的理由是年級、成績,後來,考量住宿問題,又以性別為考量。就這樣在一個小時中,為了這樣的似乎不成理由的理由,決策大轉彎。也不能說這樣不好,另一位參與者,說「形勢」是大於「原則」的。也真是有道理,我想,有很多的篩選,也不是真的出於高低差異,其實,算是運氣各半。我想,這就是人生吧!人生不是公平的。否則,為何有人出生就是盲人;有人卻榮華富貴。雖然我們常看到榮華富貴未嘗真正快樂,但是除了這層面的理解外,或許真的必承認:人生不是公平。但是,這種不公平,並非是強調,所以我們就要接受人的不平等,我覺得這又太過了。

3. 日前認識一位天理教的日籍學生,人十分憨厚,據說,是教會派他們來瞭解台灣的傳教情況,也十分有趣。

星期一, 3月 28, 2011

經驗與理論

1. 上週演講,有聽眾認為,「畢竟還是要經驗」。
我未能針對他們心中的疑惑,提出我的辯解之詞。這不是狡辯,而是說明我的理由。
我想,是這樣的。
(1)我確實經驗不多,當然我也並非只活在書中,還是有一些實際處理的經驗
(2)我是跟古人以及書本學習
(3)各位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而我替各位整理一下書本上以及歷史中經驗
(4)兩相結合,這也是另類的充電法,
(5)接受不同的刺激
(6)對照不同的講法
(7)我也在從各位的反應中,得到新的想法
(8)只不過,有請各位自行運用
 (9)有些人可能認為,NVC的講法,應用有限,但是,事實上,面對的是更複雜的問題
(10)NVC:說出事實,然後說出自己的感受,基於什麼樣的需要,為了達成這個需要,請求什麼具體的事情。

事實,冷氣溫度很低,我感到寒冷,我看重禦寒的需要,所以,請把冷氣關掉。
因為人們在解讀「感受」

2. 霍布斯在推導出「公民科學」時,為什麼可以將政治學,成為一個新的學問。其中很重要的關鍵:死亡。因為奠基的前提,核心目標,就是求生存。這是大家不能反對的事。這對於現代世界而言,這也是一切政治秩序的基礎。但是,事實上,當人們不怕死的時後。如何運用理性去改變。霍布斯的政治哲學是否已經不受重視了?可是,如何處理可能性?而且,對於霍布斯而言,似乎就是這樣的世界。

3. "As Wittgenstein says, the best way to find out if someone really understands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to ask her or him to teach someone else about the word and its usage."http://politicalscience.case.edu/faculty/beckwith/WritinginPoliticalTheory.pdf

星期日, 3月 27, 2011

節制

1. 又是一個老問題。暴飲暴食,熬夜,放縱自己的時間,結果要承受身心的不舒適。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我知道節制的重要性,特別是當我經歷這種放縱之後的不安時,這是讓我能夠體會什麼是比較好的方式,什麼是比較快樂。

2. 很感謝有這些時間與機會在思考什麼是快樂的生活與人生。不過,更應該加緊把握時間,特別是關於投稿的問題,時間過去了,很多事情就過去了。

3. 如何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善用時間的人,就是要能夠真正的去利用時間,特別是看到自己的時間如何使用。

星期五, 3月 25, 2011

有點無力!

1. 一個禮拜,每天這樣東奔西跑,感覺真有些無力。不知道,到底是好事?還是不好的事?一方面,這也是自己所嚮往的生活;但是,在旅程中,還是有些孤單無趣的感覺。尤其是,聽者似乎也沒有多大的收穫,我也覺得自己準備的還不夠。這樣的感覺真糟,倘若我可以知道聽的人覺得很有意義,或許我就真得能夠幫上他們的忙,我會覺得自己這樣做是有意義的。另一方面,我也覺得我不能夠確定別人是否覺得有意義。但是,我應該要讓自己講的話,更流暢,有些想法,要再修改。就像哈金改三四十遍一樣,給自己時間,不要太灰心!

2.

星期四, 3月 24, 2011

兩天宜蘭一天雲林一天公館一天晶華

1. 這個禮拜,驚人地,每天都有事。真是有點對不起中心,不過,讀書真的是要靠自己,也越發覺得,教學確實可以相長。以前都不認為如此,為何現在有這樣的感受,我也很納悶。以前,只是跟著說,我覺得吸收到的東西很有限。不過,現在才發現,其實教學相長,有時候,其實就是自己透過教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才不會像過去只是光用念的,不是真正吸收,開始教書後,很高興,可以把讀的東西成為自己的。當然,還是有許多不及的地方,我還是要再努力。我的意思是,有些地方,就是很混亂,不易想清楚。

2. 在雲林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雖然說是鄉下地方,但是真是臥虎藏龍,到處是人才。大家都在為生活,為夢想打拼。我想真的要四處看看,才知道自己的侷限。

3. 我在雲林這次演講有些失敗,因為我連聽眾的工作屬性是什麼,都沒有研究。不能打動他們的心,無法以他們的生活經驗,作為我演講的重點。

4. 真正上場時,才知道好例子難舉。列的綱要容易,但是要舉出切身的例子,感人的例子,確實不容易。又要有幽默感。

5. 其實,有空多看些笑話。讓自己成為幽默的人,也讓自己的帶給人們歡笑。我希望作一個會使人發笑(酵)的老師。

6. NVC 我看到各位面無表情,沒有反應。我感到有些不安,因為我看重彼此瞭解互動的需要,我請各位主動發言。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四個步驟吧。

7. 格言:先有禮;再有體。先記誦格言,再慢慢體會這些道理。

8. 相互判準性: 如果地上有錢,我拿走了;同樣的,我掉錢時,也同意別人拿走。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

我有兩個女朋友,我也要能同意太太有兩個男朋友。才能成為道德法則。

但是,美國認為伊拉克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而自己才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因為,好人可以作的;壞人不能作。在我們社會中,好人壞人容易分,可是國際社會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星期三, 3月 23, 2011

功利主義

1. 昨到F大演講關於功利主義的題目,今天仔細想想,好像有些問題。特別是我是試圖將功利主義與經濟學的效用極大化,兩個合併討論。因為經濟學的個人追求「效用極大化」,試圖運用在各種人類行為上面,甚至當我堅持個體自由權利時,我也可以說,因為個體自由權對我而言就是我的效用極大化。如此,變得難以區別功利主義與其它主義的差別。

2. 所以,從個體層次上,邊沁的功利主義觀點,追求快樂主義(快樂-痛苦),就是道德。什麼樣的情況,人們不會選擇痛苦。所以,當我們快樂時,就是善的;我們痛苦時,就是惡的。可是,當我們在核災中拯救人類時,我們很痛苦啊!邊沁認為這也滿足了我們的為了拯救全人類的「效用」,所以我們感到「快樂」。那種內心滿足的快樂。可以想見,這裡的「快樂」與否,其實太主觀了。而且每個人都可以下判斷。到不如用個比較抽象的詞彙:「功利」來形容。這樣反而會比較清楚。

3. 所以,功利主義於經濟學確實有許多相似性。我結合兩者來說,也不是完全錯誤,只不過戰場開太大,我自己沒有把握處理。特別是個體層次與整體層次的差異,我必須在分清楚來陳述。

星期二, 3月 22, 2011

不理

1. 今日去F大演講,自覺得準備的還不錯,雖然還是有些不順暢的地方。但整體來說,還算OK。不過,還是有很多同學不理我。我想一方面,就是去接受。但是,另方面,也可以跟同學多喊話一下。譬如:既然來了,試著放開你的心胸去聽。其次,開始說話,表達你的意見。作一個真正的大學生。將來出社會,就是要能說話,而不是只是遵守命令。

2. 可以試著念些人的名字,我覺得會讓同學有受尊重的感覺。

3. 舉的例子,可以再多練習一下。以免臨時想不出來。

4. 很高興在下課時有同學來討論,幫我釐清我要講述的內容。雖然,同學的觀點很特別,但是,幫助我想清楚一些事情。特別是功利主義的「效用」,確實可以含括「個人權利」的考量。因為,個人擔心自己的權利遭到侵害(0),所以縱使侵害別人時,自己可以得5,但是最後選擇不要侵害人,自己得3。這就是風險趨避(aversion of loss)的理性。

5. 什麼是高貴的快樂,什麼是低下的?觀看莎士比亞,還有呢?對於台灣學生而言?聽古典音樂。

6. 最後ENDING最漂亮,重新整理過今日講述內容,獲得同學們的掌聲。縱使許多同學們一直不理我,可見整理ENDING有多重要。

講道容易,行道難

1. 「講道容易,行道難」。這也是為什麼學生會對老師的個人經驗更感興趣,因為很多大道理,書上也會寫,也有一大堆。可是人們看到這些大道理,卻不容易產生共鳴,因為道理與人生沒有結合。但是,當老師透過個人經驗、體會,說明這些道理時,這些道理就成為真實,有力量的。所以,上課時,應多些實例、經驗,這樣才能真正感動人,同時也是自己真心所觀察到的。

2. 同學將來會是社會的中間,國家的棟梁,而我希望扮演的,就是替棟梁放下一塊磚瓦的人。雖然放一塊磚瓦,不足為道,但是,看到的,卻是未來社會的希望。這對我而言,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挑磚瓦的小故事,是挑磚瓦,還是蓋一棟偉大的建築)。

3. 「一期一會」。據說這是日本茶道的精神,一期就是一生,一會就是一見。在每次的茶道會上的相聚,就視為這一生中的一次見面,會展現最高雅的一面,這是茶道精神。我希望每次演講時,也是抱持這樣的態度。

星期一, 3月 21, 2011

溫故知新

1. 常常覺得總有念不完的書,總是一股往前衝。對於已經看過的書,不太想花時間重看。可是,許多曾經給我感動的記憶,就十分模糊。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自己有書,跟圖書館借書,還是不太一樣。這讓我想到「溫故知新」這句話,確實十分貼切。現在的日子,時常開始回憶小時候接受的道德信念與人生哲理。諸如「學而不思則罔」「學海無涯」「士志於道」....有些讓我重新領悟,有的則是與現實生活扞格,讓我必須思考,兩者間的差異,以及我所必須作出的挑整。

2. 也開始領悟,霍布斯所說的,他之所能夠這麼聰明,因為「讀得少」。當然,就以他能夠翻譯這麼多古典著作,讀得少,可能不是我們一般人的水平。不過,他這裡強調的,跟Mill所說的,到了15歲之後,發現自己寫作思考,比閱讀更重要。我想世界上的知識,是無窮盡的,接收不完。但是,如果不是透過自己真正的思考與瞭解,那麼都還是身外物,沒有辦法成為自己的力量。有時候,因為接收到太多的訊息,有太多的感觸,所以就很容易,覺得處處有想法,但是真要說出來,則只是片段,沒有一個完整性。或者才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神,而且還有許多漏洞。所以,有時我已經不能在貪多嚼不爛,而要適時的放棄一些東西,開始反思自己所接觸的。

3. 為什麼常常覺得自己的文章沒有力量,沒有問題意識。我覺得這裡很大的關鍵在於,沒有去真正關心人。因為我們被告知要專心,要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作出些成就。可是,正因為這種冷漠,讓我們失去對話的動力,失去追求學問的意義。因為,學術還是有其關懷,才會有真正力量。倘若我都不愛世人,我又何必花時間,寫出什麼作品,糾正什麼錯誤呢?

如何關心人?我覺得就是用眼睛觀察這周遭的人,用心去感受他們的困擾與痛苦。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認為有這樣的體認,才能真正寫出有益的文章。否則,文字遊戲,我也不知道寫作的意義是什麼。

4. 越發覺得世界的大,可以看到許多人的觀點不同,認知到這世界的多元性。其實,外國人的差異,也未必大於本國人間的差異。

5. 日前,在上課時,突然有一種領悟。有許多人的工作,畢竟就只是工作而已。一些例行的動作,沒有意義與快樂在其中。我的工作,雖然有時弄得自己很緊張。但是,我應該要知道,這種結合意義與快樂的事,再好也不過了。天底下還有比這樣的工作還好的嗎?而且,真正的幸福感,正是這種意義+快樂。所以,我應該珍惜每次上課的時間,珍惜與同學互動,我把幾個我自己認為重要的觀點與他們分享,我想這就足夠了。把握這種可以有幸福的工作!

星期五, 3月 18, 2011

Verbs- Definition

l          Analyse
n          Break up an issue/event into its component parts and explain how these relate to one another
l          Assess
n          Consider the importance or value of something
l          Compare
n          Examin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l          Contrast
n          Concentrate on the differences
l          Critique
n          Point out the limitations and usefulness of the subject in question
l          Define
n          Explain the precise meaning of something
l          Describe
n          Give a detailed account of a topic
l          Discuss
n          Explain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present a logical argument
l          Evaluate
n          Weigh up the importance, success or value of something with evidence to support your view
l          Examine
n          Give a detailed account, questioning and exploring the relevant issues.
l          Explain
n          Give a precise account, with reasons for why or how it is as it is
l          Illustrate
n          Use examples from a rang of sources to demonstrate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l          Justify or prove 
n          Make a cause for a particular perspective. Establish the truth through supporting evidence or logical reasoning
l          Review
n          Examine how a topic has been studied and comment on the value and limitations of its treatment
l          State
n          Write down the main points relating to the subject
l          Summarise
n          Connect the main points/issues in a cohesive, concise way
l          To what extent….
n          Explore the case for and against a claim
Shields, 2010: 34-35
Shields, MunLing    2010  Essay Writing: A Student's Guide. London: Sage.

星期四, 3月 17, 2011

公共理性:學生提問的回答

我的回答分為三個部分:第一,以比擬的方式回答,希望能讓你儘快掌握。第二部份,試圖以勞爾斯的用詞簡述。第三部分,附上一篇文章,專門討論這個問題,你可以自行閱讀。

第一,比擬。

一班的小朋友,大家有各自偏好,各有想要的東西,吵吵鬧鬧,一團亂。(合理多元主義的事實)

但是,大家在一個班上,還是想要一起玩遊戲,否則太亂,會被家長帶回,或者彼此被隔離。
因此,為了想要一起玩遊戲,這些小朋友必需或願意遵守一些規則:(「公共理性」開始發生作用)

1. 剪刀、石頭、布的規則必須遵守。(公共理性的形式原則,諸如一般的推理原則、證據原則,應被遵守)
2. 每個小孩都有機會參與遊戲中各種角色(平等原則),而且對於較弱小的小孩,應該給予適當的幫助(差異原則,對於最不利者,應使其獲得最大利益)(公共理性的實質內容,預設在一個自由且平等的民主社會中,一般人會接受彼此是自由且平等的觀念)。

也因此,遊戲才有可能,否則大家只能各自回家(社會不足以成立)

所以,「公共理性」就是為了解決「私人爭議」,追求「政治共識」的一種「理性」,亦即社會秩序才有可能。


第二,簡答。

1. 當代民主社會中,對於一些爭議事件,人們往往作出不同的判斷,譬如是否廢除死刑、墮胎議題等等。勞爾斯認為這源自於「判斷的負擔」(the burden of judgment),這裡的「負擔」,又來自於合理多元主義的事實(the fact of reasonable pluralism),這事實來自於,也就是我上課所歸納的:事實不明、概念不清、權重不定、經驗不同、、標準不一。(當然,勞爾斯並非用上述的五個字詞)

2. 但是,既然大家判斷都不一樣,如何可能作出一個大家能接受的決策,譬如決定廢除死刑或否?如何去解決這些爭議性議題?而勞爾斯特別強調,他要處理的是最基本的政治結構問題,可以視為比憲政體制更基本的正義原則問題。

3. 這時候,就必須仰賴「公共理性」(public reason)的概念。(「政治自由主義」(political liberalism)的核心概念是「公共理性」,所謂政治自由主義,意指以自由主義的方式處理政治議題,而非認為自由主義必然是一個可以處理所有面向的真理,譬如,可能在宗教、家庭中,就不是自由主義的信徒,但是接受以自由主義的方式,處理政治議題,包括個體主義、多元寬容、國家中立、立憲政府等。)

4. 我們各自有理性的(rational )判斷,譬如我認為上帝最大,代表一切,如何促使上帝之城來臨,就是我理性所追求的目標,包括敵視社會中的回教徒。

5. 但勞爾斯認為這種理性,不見得是「合理的」(reasonable)。這裡的「合理的」:意指我們生活在「民主社會」當中,彼此視為自由且平等的公民,而且我也深知「合理多元主義的事實」,因此,我知道我們採用不同的判斷,但是我們其實都各自有理性的根據。

6. 這時為了共同生活在這「民主社會」當中,我們就為以這種合理的「公共理性」來建構社會基本政治結構。

7. 因此,簡單的說,「公共理性」有兩個特徵:(1)一般的推理、證據原則,亦即總是會承認1+1=2之類的邏輯推理;(2)實質的正義原則,這裡即是勞爾斯從民主社會中,人是自由且平等,這樣的公民政治文化中,逐步推導出的正義二原則,作為人們公共理性的實質內容。但是,勞爾斯後來也承認他的正義二原則只是「公共理性」之一,還有其它的可能性。 

8. 此外,公共理性,因為彼此視為自由且平等的個人,因此,對於所提出的理由,必須符合

A:相互判准 (criterion of reciprocity),我提出的理由,應合理期待你也能接受。譬如,我不能從上帝立論,強要求佛教徒接受。

B:公共性原則:我的理由是屬於公共,而非私人的。譬如,我反對墮胎,不能宣稱,就是我不喜歡,或我們家族不喜歡。而必須訴諸於一個公共,具普遍性的,譬如,我認為胎兒有其生命權。

星期二, 3月 15, 2011

萬丈高樓平地起

1. 要寫文章,就要從一個字一個字開始,這是急不得的,也無法一觸即成。
2. 無論是英文寫作,還是中文,就是要有這樣練習的過程。

慚愧

1. 發表了一篇關於電影的文章,可是事實上,自己只是想像中的劇情。真正去看完後,發現劇情根本不是這回事。雖然這影響不大,不過,這反映了我個性上的不嚴謹。要非常小心這樣的問題,否則日後很容易出錯。

2. 我想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應該是寫作+四處演講,又可以自我反省、唸書,又可以與人分享。呵呵,這應該是我心目中最棒的方式。

星期一, 3月 14, 2011

人性 與原則

觀念平台-電腦沒人性 終究不如人腦






  • 2011-03-14

  • 中國時報


  • 【張瑞雄】

  • (作者為東華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電腦雖然愈來愈聰明,不過如果無法將人性寫進程式中,電腦還是終究矮人一節。想想看我們對那些缺乏人性人類的批評,「行尸走肉」、「無血無眼淚」等等。但一樣米養百種人,人性寫得進程式嗎?又寫得盡嗎?」
    ********************************所以,社會科學中事實上,不可能有萬古不變的法則,有的只是統計而已。但是,社會科學中,很多時候,人們關心的恰恰是例外。譬如,有人就說,法律就是處理「例外」情形。大部分的人可以穩定做,只是遇到例外衝突時,就需要法律規範。這裡的意思就是法律處理例外。


    而人類的偉大性,譬如窮苦的小孩,100裡面,有十個真正偉大的成就,這就是改變人類的歷史。當然,我們不可能讓90個因此注定窮困。但是,縱使再完善的社福,無法真正改變貧窮。但是,我們卻可以從積極鼓勵的過程中,來鼓勵這10個,發揮更大的才能。而不是給他們負面的反映。


    其實,教學正是賦予我研究的動力。倘若大家都知道,我又何必研究呢?所以,為了這些學生服務,就使我們朝著研究工作邁進。

    自由經濟

    市場經濟預設自由市場競爭可以獲得最大的效益
    可是,為何還要保障勞工不要過勞死,理論上,這些人不是自找的嗎?因為,他可以選擇不作啊。換言之,因為這些人想要這些錢,所以他們自己願意作這樣的犧牲。
    為什麼政府有權要他們不要犧牲呢?

    (一)自由市場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人們共同生活在這個社群中,雖然有時接受自由市場的法則,促使效率有效的利用。但是,另方面,也無法接受叢林法則的不適者淘汰的機制。事實上,歷史已經證明,如果不去照顧這些弱勢者,整個社會體系也會崩潰。因為,人類社會也不是只有經濟法則在在運作,還有家庭、道德、甚至民主的遊戲規則在運作,這些規則就可以反撲。"If a free society cannot help the many who are poor, it cannot save the few who are rich."

    (二)另外,「資訊落差」,讓人們在作決策上有落差。所以,大公司可以輕易找到員工,可是員工並非能夠輕易找到公司。因為,公司可以花錢作廣告,有許多小公司沒有錢作廣告,所以,員工並不知道這些資訊。

    (三)經驗判斷能力不夠,以及運氣。人類社會運作的法則,還有運氣。人們面對許多不可知的事物,因為擁有的經驗判斷不夠,所以會犯錯。政府應該放任這些人咎由自取,還是應該幫忙一把嗎?

    (四)不夠理性。人事實上都非真正理性,可是市場經濟要人們「理性」,而且是「經濟理性」,這並非是真正人的天性。可是,人們並不侷限在此。

    其實,我還蠻喜歡這樣自己思考,可以將這些資訊轉化成自己的。事實上,真正最好的記憶法,就是「回憶」法。這樣是我最近所體會到的。當唸完一些書的章節,以前就一直唸書,可是卻不寫作。結果,貪婪地念了許多,有很多想法,可是,自己說不出來。或者也忘記了。我想寫作就是幫助我重新整理這些想法,而且,重點是可以發現原來這些想法,有的已經通了。有得則還沒有通,根本還差的遠。譬如,前陣子看的S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最後我發現,在目的論與美德這一塊,我就還沒有讀懂,不是透過寫作,我還真不知道我這個層面的沒有想清楚。

    不過,我覺得孔老夫子的這句話,真是學習上的經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也不能光只是憑自己的幻想。

    星期日, 3月 13, 2011

    王者之聲

    今日去看電影《王者之聲》,並不好看,有些令人遺憾,特別是在結尾的部分。對於一個演說者來說,如果說出的話,並非真心所想,而只是為了自己不要口吃而已,就認為表現良好,那就只是一種技巧而已,我非常不喜歡這種方式。我覺得真正好的演說,必須是出自內心,有人生的歷練,所以能夠說出這些好話,否則都只是沒有生命的化妝術而已,不是真正的健康。

    不過,看完後和友人與學生聊天,卻十分有趣。除了好一陣子沒有看到他們,頗為想念。另方面,也對他們的反應能力與見解,絲毫不輸給我們這些老頭子。我想,我們對未來是應該有期待的。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勇於表達,再加上網際網路的力量,可以讓他們很快的與這世界接軌。

    之後,又單獨和Z聊天,起先又是閒聊當前局勢,後來討論了人生目標。也驚訝於Z對於紅粉知己的渴望,已經離開曾經鍾愛的學問,走向世俗的道路。這或許是一種繞路,不過,我想這種down to earth的經驗,或許可以帶來更大的可能性。我對Z還是很有信心的。至於我自己,一直覺得方向比較確定了,不過,進展還是有限。需要多加強。這裡加強又很多層面。不過,我確實是珍惜目前所擁有的。

    對於談論的事情,特別今日談到有關經濟學的議題,我不是很有把握。切入的論點,一直在跳動,不過,我也只是一種練習而已。我想我可以慢慢讓自己表達的更好。從自由市場的觀點,外籍勞工取代本勞,好像一點問題也沒有。真的是如此嗎?就是失業了。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
    政治上的回答是:本勞會聚集起來懲罰政府。
    可是,經濟上的回答是,本勞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否則,無法生存。
    這裡的要求是:本勞既然同意購買低廉的物品;同樣的,也要同意,低廉的勞力進入市場。
    這樣才能帶來效率的最大利用。
    可是,本勞的權益受損,這會轉為真實的力量。這是現實面的,而非規範性的問題。
    也就是,我們一旦接受資本主義的邏輯,我們就得接受以比較利益法則計算的供需世界嗎?
    難道沒有問題嗎?我真的很好奇?
    沒有嗎?
    搶走我們的工作。我們為這社會貢獻這麼多,可是,到頭來,政府與資本家卻再找更便宜的人,來取代我們。我一定得接受嗎?只因為我也使用了便宜的大陸貨?
    有沒有不應接受的理由?
    移民工太辛苦了。
    還有呢?
    如果,沒有,所以我們的抗議與反對,沒有正當性嗎?

    我們有沒有反對外勞的正當性。
    有,不適任。
    為何我要反對,其實,我一點也不想反對,我是自由市場的愛好者。我是在作思考的訓練我覺得很好奇,難道,真的沒有理由了嗎?

    Inception

    A very complicated movie.



    forger: a person who makes illegal copies of money, documents, etc. in order to deceive people


    versatile: of a person  able to do many different things 


    sedative: a drug that makes somebody go to sleep or makes them feel calm and relaxed


    totem: an animal or other natural object that is chosen and respected as a special symbol of a tribe or family, especially among Native Americans; an image of this animal, etc


    riddle: a question tha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that has a surprising answer, that you ask somebody as a game 


    snappy: of a remark, title, etc. 言語、標題等 clever or amusing and short 精煉的;簡潔的


    limbo:  situation in which you are not certain what to do next, cannot take action, etc., especially because you are waiting for somebody else to make a decision 


    combination: a series of numbers or letters used to open a combination lock 


    ransom: money that is paid to somebody so that they will set free a person who is being kept as a prisoner by them 


    a leap of faith: 信心的飛躍


    animosity: a strong feeling of opposition, anger or hatred


    extraction: the act or process of removing or obtaining something from something else


    abduct: to take somebody away illegally, especially using force kidnap






    星期五, 3月 11, 2011

    課程

    今日上課,原本以為準備充分,也有一些有趣的議題。但事實上,對於自己所欲彰顯的主題,沒有準備實例解釋,結果臨時也找不到好玩的說法,就顯得有些沉默。

    因此,我覺得事前的充分準備還是必須的,尤其我準備好的教材,自己在NOTEBOOK上的紀錄,結果上陣前沒有再看一次,臨時還找不到,這真有些問題。

    而且,開始後站在講桌後面,整個氣氛都冷掉了。我沒有辦法讓每一堂課都很熱,但是還是要珍惜每次上課的機會,這是一個機緣,我要努力將我認為好的事情與同學們分享。上課前,應該要重新排練一次,加油!

    教育

    1. 所以,我覺得一個好的過程,就是小時候接受這些禮儀規範,遵循一定的古禮常規。然後成年時候,開始重新反省,檢討這些常規的合理性與時代性,進而調整或者廢止。然後,年紀再大些,再回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好的過程。小時候就開始挑戰章法,成者,可以成為天才;不成者,可能成為魔鬼。

    不過,話說回來,我自己的矛盾處,其實也是這些政治思想家可能出現的矛盾。一方面,我們深知難有真正的真理;可是另方面,我們要希望宣稱自己所主張的是比較好的,是比別人好的。所以,我覺得這裡的矛盾,可以這麼說:

    (一)我不知道真正的真理是什麼,我保持開放性。因為在現有的文化與歷史經驗的限制下,我沒有辦法預測所有的可能性。
    (二)但是,經過與現有的觀點對比,我深切覺得我的論點是比較好的。這種「比較好」是暫時的,我已經經過我的反覆思考,暫時得到的解答。
    (三)我們期待對方給予我們指正,我們也樂於提出我們的「心證」。譬如,我們比較重視什麼。為何我們認為選擇蔬果當早餐,會勝於可樂、薯條。倘若我們還沒有聽到可以反駁我們的理由,我們就「暫時」認為自己的主張是好的。而且,為了這種主張的好處,我們也樂意推廣這種有好處的主張,因為我們希望這些主張能幫助人。也因此,正當化了我們作老師的意義。
    (四)為了有效的推廣,我們開始針對聽眾屬性,作出適當的宣傳。

    以上的觀點,其實接近有次黃光國教授提到的觀點。再整理一下:
    (一)我們承認目前所知是「暫訂的較好方案」
    (二)願意接受新的反駁意見
    (三)尚未被駁倒前,為了此方案帶來的利益好處,我們應該積極宣傳。

    寫作

    1. 最近真的開始在寫東西了,雖然還不是真的做到「寫作使人精確」,不過,總是個開始,而且自己也還算喜歡。

    2. 當然,每次寫作的時候,總是會覺得,自己倘若書再看多一些,特別是文藝的書籍。以及再看一些古書,最好能參加類似寫作營之類的,我想會更好。呵呵,想作的事情太多,還是先持續練習,不過,看到有趣的文章,或者段落,以及切入的方式,倒是可以記錄下來。這裡連英文也是如此。

    3. I have not written in English for a long time. I shall try to practice more and more. It's necessary for me.

    4. 昨日在談到S討論正義觀時,我碰到瓶頸,也是我想不透的地方。就是,正義觀有許多種類,那如何分出高下?我們如何說服別人接受我們的正義觀。我們可不可以說,你有你的,我有我的。那然後呢?

    我覺得這是一個層次,先把各自的正義觀,說明清楚。譬如,我們對於自由的觀點,對於社會福祉,以及美德的觀點,各自站在什麼樣的立場。

    第二個層次,因為我們需要實踐,亦即譬如討論房屋稅的好壞。我們開始「對比」。
    A:捍衛什麼自由,什麼社會福祉。
    B:捍衛什麼自由,什麼社會福祉。
    我們漸漸會發現,其實,這裡就會有不同的偏好,甚至背後會有一個更大的論述。
    譬如,A的整套觀點,可能是自由競爭市場。
    B的觀點,則偏重社會福利。
    可是,這裡所代表的社會願景,人們就要開始考慮,什麼是我們需要的,什麼是想要過的生活。

    這裡就開始問:社會組成的目的是什麼?

    可是,若真有人說,社會組成的目的,不過是給菁英統治的。他們堅決相信,或者社會統治的目的,就是如此。那我視這些人為瘋子,還是我們必須說服他們?尊重他們?可是,誰有這樣大的本事,告訴別人說,你錯了,這不是人生的真相。可是,我們也不知道人生的真相是什麼。我們怎麼去說服別人呢?

    前些日子,聽到一個家長H大談他的功利主義教育法,驚世駭俗,可是他還洋洋得意,甚至自豪自己的投資理財能力。想著我在為錢奔波,也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生存在這社會中。相較之下,他似乎是成功的,而且他還自豪於自己交出資優兒童。我必須承認,聽他講話,還蠻好玩的,因為,非常的典型,非常的真誠,真小人。會覺得很舒服,因為,很清楚知道他的立場與主張。特別是可以覺得自己跟他價值觀的差異。當然,也不是自命清高,只是,覺得他的方式,其實會帶來很多問題,特別是對於小孩子的教育。譬如,他強調一切都是利益計算,所有的法律規範不過是菁英用來限制一般人的,只有傻瓜才會照章行事。真正聰明的人,應該懂得察言觀色,該犯法的時候,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就去作。但是,一旦被抓到,則一切歸零。所以,他說,這種功利思想,不會去犯罪。因為,知道一旦被抓,就會歸零。

    可是,人生有太多的時候,會有算計不到的時候,特別是把這樣的觀念,交給小孩子的時候。我覺得太危險了。我想吃這糖,只要大人沒有看到, 一切可為。可是,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別人沒看到,其實,都只是一廂情願。特別是利益薰心的時候,眼中只有黃金,其它的都顧不到了。所以,古人要作禮義,「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在遵循這些規範中,我們意圖從習慣,慢慢養成第二天性,才不致違法亂記。人性是很脆弱的。但是,一旦把這些規範都嗤
    之以鼻,不視為真正的規範。這是很危險的事,特別對於小孩子。



    星期四, 3月 10, 2011

    公平?不公平?

    下面的文章,寫了一天,最後還是放棄了。因為還是有些環節有問題,特別我是引用別人的觀點,可是有些環節,我連不起來。所以,本來是想要投稿的,最後還是放棄了。不過,有些部分算是很認真的思考,反覆提煉文字,所以還是放在BLOG上,作為一種練習。隨著時間的歷練,我也慢慢可以開始放下我的文章。不再像過去,一定要想買樂透般,縱使知道不會上,還是抱持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其實,對我而言,這種僥倖的文章,也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現在應該是要寫出一些我真所想,而且真的想通的議題,這樣才會使得文章有力量。

    以下這篇文章中,開頭取自生活經驗,對於不公平的關注,然後引到房價過高的問題。緊接著,開始討論劉屏對於美國奢侈稅經驗的立論,然後提出反駁的理由。這裡引起我的注意是,我發現Sandel已經將這些理由條列出來了,縱使討論的議題不同,但是立論十分接近,這也是讓我特別驚訝的地方。其實,很多議題,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方式,歸納出論證。這包括自由至上主義、功利主義、康德的自由主義等等。

    不過,當Sandel從自由,社會,美德三面來切正義觀時,我開始有些慌了。然後呢?我不知道啊!這三者,Sandel似乎是要說,美德很重要,美德是關於我們對於人的理解,什麼是良善的人,良善社會,但是問題,Sandel也沒有說,這一定就是這樣。他還是保持開放的態度,只是指責自由主義純粹從中立、程序的觀點來看。可是,Sandel是接受亞里斯多德對於人的界定嗎?這種肯定,首先,誰會同意呢?只有Sandel自己認定,可是這也是困難之處。因為,理論上的可欲,可是實踐上沒有可能,這也是政治哲學的困境。換言之,真正好的政治哲學,除了理論上可欲,實踐上應該還要可行。否則,講了半天,我真的不知道,然後呢?

    所以,我的問題是:S到底希望什麼樣的良善社會。他說這是可以討論的,可是這種討論,就意味著不一樣。不會像勞爾斯說,就是那兩個原則,找到了,這就是社會建立基本架構的根本。結束了。至於,是否可行,當然,勞爾斯會說,這是理念上的可欲。但是實踐上,希望大家遵照。不過,應該說,至少提出了一個東西。那S的方案,到底是什麼,批評了自由主義,然後自己卻說,我更看重的是公民的參與。可是公民如何參與呢?參與之後的方案是什麼?就變得非常模糊了。所以,我不贊同劉屏的觀點,可是,我只能指出有很多種的解釋的方法,亦即,有不同的正義觀。可是,這本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然後呢?這裡就是我文章的困境了。本來是想說,就用目的論的觀點,可是E亞里斯多德目的論,目標開得很大,不是針對個別政策,直接跳到良善的公民。這更是大哉問了。我光房價政策,就要跳到對於良善公民的認定。這會不會太八股了?令人有些害怕。更何況,西方有西方的良善公民,東方有東方的良善公民,這種典範,要怎麼說呢?當我引東方時,這些東方已經是古代了;當我引西方時,更顯得格格不入,我想這是社群主義的困境。當然,Bell竟然能從西方人到東方來談社群主義,這也非常神了。能夠進入東方世界,然後說,社群主義可以如何整合到東方的規範當中。我想這確實是機緣與功力才能作得到的。

    無論如何,我覺得思考這條路,確實不容易,只有慢慢加油了。不過,確實不能在執著於書上,開始要有自己的想法。

    *****

    「不公平!」一般人對於公平或正義的關注,往往先來自於負面經驗的直觀感受。譬如,看到有人考試作弊得高分,我們指責不公;在體育競賽上,若看到裁判偏袒,我們義憤填膺;面對高不可攀的房價,無力購屋或被高額房貸壓著喘不過氣的我們則想高喊:這是不公不義的社會!但,什麼作為才是公平?

    什麼是公平或正義?這是政治哲學中的大哉問,很難有定論,但是透過一些條理分析,或許可以釐清人們的價值判準,進而尋求討論、對話的焦點。以最近政府準備推出的奢侈稅為例,昨日劉屏先生專欄中,從自由與市場經濟立論。他指出富者購買奢侈品是其自由,政府無權限制。其次,盡量不受限的市場經濟才能使資源獲得有效率利用,增進整體社會最大利益。否則,富人可以赴國外投資,或不消費造成工人失業,政府收不到稅,甚至還要補貼失業津貼。所以,依其觀點,打壓房市的奢侈稅並非公平,既違反個人自由,又傷害社會利益。

    但是,即使同樣從自由、社會利益立論,也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說法。首先,就自由而言,一般受薪階級終其一生,也難購得立椎之地;既使購屋,高額房貸摧毀多少人夢想,這些人又有何自由追尋自主生活?其次,對於整體社會利益來說,建商、投資客、仲介聯合炒作,彼此瓜分,真正獲利的只有少數人。因為現行房屋買賣,短期交易轉手,政府是課不到土地增值稅;而且房屋稅也非以實際交易價格徵收,房價也缺乏透明化機制,致使市場機制受到扭曲,資源無法有效利用。此外,雖然短期內,房市似乎帶動營建相關產業興盛,但是房市過熱造成的泡沫化徵兆,已經一再被學者專家提出警告,這也是嚴重傷害整體社會利益。因此,目前打壓房市當然是一個符合公平正義的措施。

    不過,哈佛大學Michael Sandel教授在其《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書中,認為除了從上述自由與社會福祉思考公平正義的問題,他還有一個較特別的觀點,值得吾人參考。他認為當人們關注正義、不義時,其實多少隱含了對於美德的理解。譬如房價不斷攀升,人們氣憤的是,投資客不應該如此炒作人們安身立命的住所,因為這些人哄抬,致使有人連基本的住所都買不起,或者有人因揹上過重的房貸,不敢成家或生育孩子。因此,人們認為炒作房子是不對的,賺錢也應有一定的分寸。

    所以,在思考正義問題時,至少就可以聚焦在自由、利益與美德上,不同的人對於此三者評價權重不同,而產生不同判斷。但Sandel教授並非要強調價值的多元分歧,相反的,他試圖從一種目的論觀點,提供社群中人們尋求共識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在思考政策時,應該首先探討這項政策的「目的」為何,而這種目的之設立,是經過對話、論辯的。譬如,我們若認為一個好的房屋政策,根基於台灣地小人稠以及傳統觀念影響,應該努力做到「住者有其屋」(可修正為包括長期租賃)。那麼政府就應該積極介入房市,任何打房措施,甚至大量提供社會住宅,不僅對弱勢也鼓勵民間大量興建長期租賃的房舍,或者立法更優惠保障目前租屋者的權益,這些都是符合前述目標的適當方式。換言之,什麼是公平,什麼是不公平,其實牽涉到整個政策目的為何。

    因此,常有評論指出,當前政治人物缺乏整套理念,只是順著民意遊走,最後常常進退失據。這裡的「理念」,就是希望公眾人物能將政策追求的「目的」講清楚。透過說服與論辯,訴諸民眾的判斷。而非如現在許多政策方案,常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彼此藥方卻又相互扞格,使得各方都批評不滿,造成動輒得咎,更遑論能夠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民主制度是不是最好的制度?

    這真是一個大哉問。本來這問題已經解決了,由經驗事實證明,歷史已經宣告終結,人類智識最成熟的發展,也就只能建構、實踐民主政體。但是,中國大陸的發展經驗,似乎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這問題。

    當然,這裡的關鍵,除了中國大陸成為世界第二強權的實際發展。另一個促使這個問題成為問題的,在於開始有些人,提出中國大陸的政治制度優於民主制度。開始有這樣的人鼓吹,當然,可想而知,中國大陸的政治教育,一定也朝這方面宣傳。每個政體都會為其制度辯護,就像當年,台灣也為一黨獨大或一黨領導辯護,教科書提出一套合理化的說詞。現在,這種說詞則早已消失無蹤。

    對我而言,提出中國大陸制度較為優秀的觀點,有幾個算是比較有力的說法:

    (1)沒有一種制度適合所有的實際政治情況。應該要依當地的民情、教育水準,甚至人口數目而定。中國大陸強推民主,因為地廣人稠,貧富差距大,教育水準差異大,所以不適合立即進入民主。照孫中山的說法,軍政、訓政、憲政,也還是要有一個過渡學習的階段。

    (2)反攻民主政治的缺點

    A:政治與金錢掛勾
    候選人可以透過金錢(資本家的支援),製作廣告,影響民心,獲得支持。所以,許多參選者,其實都與財團、金主難以切割。

    B:民選制度只能產生平庸的政治人物。
    因為選舉的遊戲規則,基本上是選出民眾喜歡的,但不見得是,真正會作事的。

    C:民選政治人物為獲得選票,只能說謊。
    民選政治人物為了獲得選票,必須要盡可能滿足民眾需求。

    以上各點參照 網路上《閒談「茉莉花革命」和評價政治制度》一文的觀點。


    作為一個西方政治思想的學習者,雖然是學習政治,但是通常不愛表達立場。但是,倘若連對於民主政治的信仰也都失去了,那真的好像站立在一個無根的基礎上,乃至於虛無了。這裡的意思是,我們評價一個政治體制,總要有些標準,如果什麼標準都可有可無,那任何制度一切可為。譬如,有的制度強調可以富國強兵,這也是客觀事實。但是,倘若以這為標準,或者唯一標準,來貶低其他制度,這就只是一種個人偏好。


    所以,我們在處理政治事務時,不可能沒有價值判准,純然的中立,只是虛無了。當然,也不是意味著,什麼立場都要表態,這也有層次的問題。這個類比,有點像:


    楚王掉了弓箭,楚王說沒有關係,「楚弓楚得」。孔子說,去楚更好。亦即人遺弓,人得之。老子則說,去人更好。弓來自於天地,還之於天地。佛教則說,萬物皆空,何有得失。


    我的立場,大概只到孔子所闡釋的境界。我也覺得楚王的立場,太過偏狹。也就是政治不一定要隨時都有黨派立場,不是國民黨就是民進黨,甚至共產黨。但是,我認為政治確實要有個進一步的標準,什麼制度是對人民有利的,這裡的利,我更重視大利,亦即言仁義,而非經濟成長,再成長。至於,得之失之,根本無得失之類評語,則非目前所關切的。


    所以,我認為我捍衛民主政治,因為我相信一些基本的標準,這是我的價值觀。當然這些價值觀,有些預設了,並不適於討論。不過,即使討論,我覺得也是可以,而是討論是否民主真的能符合這種價值,而不是根本否定價值的存在。


    民主預設了什麼價值呢?我以為有以下幾個根本的價值:


    (1)人是自由的。而要確保這種自由,必須有一定的憲政體制來保護,而這一定的憲政體制,則需要受到人們的監督,否則隨時會造成對人們的濫權。因為要監督,所以需要人們的代表獲人們本身的同意,來建立這種憲政體制,亦即規範。避免權力擴大傷人。


    (2)人是平等的。因為人是平等的,或被預設為平等的,所以,憑什麼有些人可以宣稱他們才有權決定誰來制訂規則,誰來做統治者,所以,就必須是人們所選出來的。


    這種對人的理解,或者預設,就是我肯定民主政治的理由。當然,有許多人自詡自己是菁英,所以由他們來做決定。我不反對菁英的觀點,只是就我現實人生經驗,人們在不同場合中,都可能是菁英。老農在田中是菁英,關於農業政策的理解,遠高過一個數學博士;計程車司機在經濟景氣的觀察中是菁英,他知道客人何時多何時少,景氣是否真正回溫了。這種必那些有固定薪水,不知民間疾苦的高官,更能夠理解經濟成長的意義。所以,我從不覺得,任何人有權宣稱自己是菁英,遠勝於他人的判斷。更何況,要是我們自認為菁英,結果根本不是,對於自己的身家財產,只能任憑中央政府以中央計畫為名,穩定勝於一切所打破,我想那是件可悲的事。(雖然我所學習政治的角度,常常讓我以執政的角度在思考,以秩序、治理為主要出發點。但是現實生活的體驗,卻能讓我永遠難以忘懷升斗小民的無奈,以及渴望得到的尊嚴與權利。)


    民主政治是不是最好的制度,我想我會為了這樣的問題,持續我的探索與奮鬥。因為,這是我對於人的觀點,以及希望我們身處的政治體制,作出一些辯護。當然,另方面,我也喜歡批判民主,因為正因「我們是民主的朋友,所以我們不能諂媚它」。

    早起

    早上爬不起來,總是喜歡賴床,即使是多躺一會兒也好。其實,這多五分鐘、十分鐘,也沒有真正睡著,只是抗拒起床。

    其實,有的時候,賴在床上,確實可以好好想想今天要作的事情,可以思考一下突然想到的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倘若沒有立即記錄下來,通常也都會忘記。

    所以,倒不如在起床的時候,作一件最想作的事,自己覺得最有意義的事。這樣就能毅然決然的從床上爬起來,作為一天的開始。我想這就是好事。對我而言,寫作就是一件這樣可以讓我從床上跳起來作得事情。希望透過寫作,可以留下些什麼。時光飛逝,每個人以不同方式,體驗、記錄他的生命,對我而言,則是透過寫作的方式進行。當然,我也很喜歡看照片,常常許多事情已經遺忘了,卻能從照片中,重新找回當時的感動。我一直覺得自己比較屬於唯心派,注重心的感受。常常外在的條件一樣,可是,一個想法不同了,就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當然,這也只是比重的問題。我也深刻的體認到,有時問題其實真正出在外在的物體上。譬如,倘若有分工作,有多餘的錢,有個房子之類的,也可以感受到,很多煩惱其實就沒有了。不需要對自己的心性一練再練,來「超越」這些需求。甚至於,家人以及自己的健康。這些可不是簡單的「唯心」就可以解決了。所以,我雖然自認為是偏唯心,但是,絲毫不敢低估物質的力量。照唯物主義的講法,歷史的演變,其實就是唯物辯證法的過程。譬如,莊園制度垮台,其實跟火藥發明有密切關係,加上擴大貿易需求。這些歷史上的具體因素,確實十分吸引人。因為這些看似具體而且確實可以影響人的。

    最近更常看到的說法,則是氣候變遷對於歷史事件的影響。譬如,朝代的更替,往往因為氣候過於寒冷,造成北方民族糧食缺乏,只好大軍南下,結束了中原王朝的統治。這些推論,超越了領導者的個人意志、王朝的統治好壞,以及其它諸多人為因素。好處是這些似乎似乎言之成理。但是,個人意志在哪裡呢?我還記得Donald Kagan也曾做過這樣的短評。他就是相信領導者的判斷與影響,這些雖然與強調物質力量不同,但對於這位老教授而言,這也是一種立場與信念吧!我想人生或歷史的解釋,確實可以隨著外力因素的解釋,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個人意志的影響力來解釋全部。否則,一切都「既定」了,那人的自由意志又有何意義呢?

    我還是比較欣賞那種能以自由意志去衝創的人。

    星期三, 3月 09, 2011

    心法與外功

    在廈門接受非暴力溝通訓練時,也有其它的講師,前來上課。Y也不介意。據說這位講師來的用意,一則是學習;另一則,則是接觸人脈,甚至也可以運用學到的技巧。Y也清楚這樣的事情。

    不過,晚上到Y房間聊天時,看到Y看的,並不是非暴力溝通的書,而是佛書。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外在的功法,其實不難學,無論是從書中得,還是有樣學樣,玩遊戲、案例學習等等,這些都可以輕易的模仿。可是心法,這種信仰或是心靈的力量,則不是輕易學來的。有了堅定的意志與信念,在面對各種外在環境時,才不會亂了分寸。特別是,常常這類活動其實面對的,是許多難以化解的「業障」,夫妻失和、母女成仇﹑工作壓力。當人們選擇以兩天一千人民幣的代價在學習時,他們想要交換的心靈平靜,可是一點也不容易。如果不是一個更堅毅、包容的心靈,怎麼能處理這些苦難呢?

    我想,能處理的溝通技巧與演說實務,似乎也是類似的情況。我所看到的,其實,也不是什麼深奧技巧理論,人人都可以看到聽到。可是真正能夠發揮真實力量的,我想也並非這麼簡單。簡單的說,不是滿腹經綸,怎麼能夠信手拈來,處處開花。不是真正的慈悲胸懷,又怎麼能說出感動人心的話語。片段的詞句,確實可以吸引人。但是,不是真實的智慧與體悟,這些都只會是短暫的。短暫的如同花朵般,剎那間就消逝了。從政哲轉向政修,但是我必須清楚知道,沒有智慧的雄辯,只是一種災難,不值得追尋。真正要尋找的就是智慧。當然,除了知識以外,我想Y所代表的心靈修養,更是一種必要的修練。當然,這並非是一條容易的路,看到Y朝著大師之路邁進,路途特別艱困,但是令人敬佩。

    每個人選擇不同的人生,我看到周遭(雖然一點也不周遭,隔了一個海峽),但是Y不時來信,關切我。真是令人感動,也覺得有幸。人生的機緣,若說全然是偶然,沒有一個更大的故事在後面,會覺得難以置信。很多因緣,交匯出一個前世今生的因果與業障,但願此生我能多積些善因,為來世謀些善果。

    星期日, 3月 06, 2011

    政治哲學與政治修辭

    最近有幾個新的體悟。

    1. 真理就在那裡,但不是真正的體悟,真理就會差身而過。譬如,健康很重要,在沒有出問題之前,這個真理不是不知道,只是沒有真正進入腦中。同樣的,我以前就知道,寫作很重要,要不斷地的寫,讓自己思路清晰。可是,我就是沒有做到,直到看了S的書,突然有許多感動,終於體悟到,什麼叫做邊讀邊寫,編寫邊讀。以前都以為一直抄寫,進度緩慢,緩不濟急。但是,其實邊讀邊寫,並不意味著再抄一遍。也不是每一想法都要處理,只要處理自己想處理的問題。而且,有些時候,以立刻回憶撰寫討論的方式進行,才能真正化為自己的理解。有時為了偷懶,抄一下作者所打的點,也是一種省時的方法,而且作者打出的點,通常也十分精簡。

    2. 終於理解邊讀邊寫的意義,而且可以實踐。

    3. 瞭解了政治修辭的政治哲學基礎,就是公民共和主義。有別於自由主義試圖以「公共理性」(譬如大法官在釋憲時的語言,這是勞爾斯所提醒的)來處理社會爭議的問題,譬如墮胎、廢除死刑等。但是,公民共和主義認為,就讓各方以各自的道德宗教理由對話,瞭解彼此的觀點,然後試圖討論溝通,「說服」對方。不要害怕使用這些宗教道德語言,因為這些語言,正根基於人們的深層的信念,拋棄這些語言,人們可能說不出話來了。而且,不是用自己內心真正相信的語言在說話。有趣的是,最常出現這些道德、宗教語言的時機,就是在政治人物的公共演說稿當中。正如S的書中,所擅長引用的段落。因為,公共演說中,政治人物向民眾訴求時,如果只是秉持中性的語言,會一點都沒有吸引力。政治人物深刻知道,這是自由主義中性語言,是乏力的,需要建立在「常識」、「民情」、「民意」之上,也就是一般人的道德直覺與宗教基礎上,才能成為真正打動人心的語言。誰能獲得多數人的認可,就決定了到這個世界的對錯。當然,這種對錯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沒有絕對真實的答案,但是也並非是憑空而來的創造。

    4. 為什麼在台灣寫政治哲學,會覺得很無力的感覺。事實上,寫作是需要對話的,絕不是自己處理問題,而是要跟這個學術社群的人對話。可是,當沒有人要以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公民共和主義等方式處理台灣當前的議題時,那麼這些假借西方理論的討論方式,都顯得蒼白無力,因為討論的議題,都只會是西方學者立基於特殊經驗的理論推衍。譬如,霍布斯的經驗,分歧就會導致內戰與戰爭,但事實上,現代國家中內部的分歧,並沒有立刻導致內戰。所以,我們無須面對應該立刻把所有權力交付主權者的迫切性。

    我們拿來套在台灣,會顯得時空錯置,不知所云。所以,理想的方式,就是台灣當前的議題,確實有人以理論的方式討論,然後我們再以理論的方式回應,這樣子的討論才會有深度。當然,這裡的理論,必須是真正有說服力的,而不是大家在比賽吊書袋,那就是衝文章而已。所以,我應該找這樣的題目來研究。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一樣處理西方學者討論的議題,譬如廢除死刑。然後,我從中找出在台灣常提到的論調。譬如,人們都比較相信死刑的嚇阻力,或是符合報應的正義觀。那麼,我如果能找出西方學者對這些論調的破解法,然後,找出能說服我們台灣民眾觀念(但不是西方基督教的思維),譬如因果報應之類的說法。那我這篇政治哲學的反省,才會有力量。

    5. 所以,簡單言之,因為台灣沒有自由主義的傳統。所以,我不應該以打稻草人的方式,在跟自由主義搏鬥。而是跟台灣內部真正的主要聲音進行對話。這種對話的力量,才會真實,而不是空包彈,或者只是空揮武士刀切西瓜。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什麼是台灣內部的聲音。而這種聲音能否有更深層的理論基礎。如果沒有,我的回應往往也就只能是膚淺的,因為沒有進一步的理論對話能力。但也並非如此,因為要駁倒常識,也並非易事。科學家往往也要大費周章,才能解釋常識的問題。

    6. 今天H君的PJ說,每件事情都有正反兩面,若從壞處看,就是壞的。也如L君所提的,和必要共同作「楚囚對泣」呢?不要一直從悲觀面看事情,雖然希望讓自己更努力,也不會容易讓人嫉妒,但是,反而造成自己缺乏信心,而且不懂得珍惜現在所有的。沒有肯定自己的生命,也就不願意跨出來,幫助別人。結果,就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怨自艾,既是浪費生命,也愧對曾經幫助你的社會。

    7. 其實,我覺得我讀書方法沒有太多問題。時間管理,也沒有太糟,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其實投入唸書的時間不夠,所以才會一直覺得自己的成就有限。就要把握機會,好好掌握時間來唸書。

    8. Y君提到我的時間管理有問題,其實,也不能說錯誤。我如果,多思考一下自己的行程規劃,就不會安排了一些似乎不太恰當的行程。

    9. 培根:「讀書使你豐富,討論使你成熟,寫作使你精確」。

    10. 要常常回頭看自己寫過的東西。我以前都不願回頭,對自己作品,沒有勇氣再看。其實,常有這樣的經驗。寫完時,覺得自己寫得很糟,不想再看。可是,過了一陣子,甚至幾年,再看自己的作品時,會覺得以前寫的還不錯。所以,也不要一開始就先貶抑自己的能耐,而且,文章必須一修再修,才會真正通順。我以前聽到哈金的演講時,他改一篇文章,可以改到二十八遍。他能夠以一個外國人,寫出得獎的英文小說,這種耐力真是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