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日上午聽了一場台籍日本大學的中國學者T,討論中國對外國人(化外人)與少數民族的觀點。他強調兩個重點:
(1)政治思想的研究,應該結合政治史與政治制度。否則,政治思想以典籍為著眼點,可是當時的歷史環境與政治現實卻又截然不同,政治思想不能代表當時代的觀點,而只是少數學者的個人之見而已。譬如,他認為「華夷之辨」,雖然在秦到唐之間已有人提出,可是卻不能代表當時代的想法,只是少數典籍的觀點。而從唐律來看,可以看到,甚至在少數族群自身的紛爭時,也是依照少數族群的法治來處理,唐律並不介入,這即是多元文化主義的代表。
(2)中國其實自唐以後,特別是「安史之亂」後,開始對外族產生恐懼,而有排外的心態開始,一直對元明清,整個現代國家雛形已經展現,這種區分國家界線的想法,絕不是「天下」一詞可以解釋。其實,在面對西方之前,已經有國家的概念。
@我很好奇,這種國家是主權國家的觀念嗎?有沒有辦法處理共享主權的問題呢?也就是,硬要套到國中有國的三國或春秋,其實也只是求古的想像而已。中國在現代已經沒有這種體制了,所以,硬要找出國中國,其實不容易。
整體來說,這位學者雖然年輕,但是功力深厚,信手拈來,都是各方觀點,又能有自己的獨到的觀點。這種融貫中、西、日方的學術能耐,怪不得他能在日本學界立足。過去也聽了一場類似主題的演講,就會覺得單薄多了。學術功力的深厚,真的從說話中就可以得知。
在學校的上課演講,其實可以把學術的資料,塞得比較滿一些。聽眾一方面會覺得有收穫;另方面,也會覺得講者是有真才實料的,而不只是空談一些概念而已。這也讓我領會,為何T大的教師評鑑,總是百分之30以上的老師,都是拿超高分,我過去真得有些難以理解。到底為什麼?可是,如果我聽到的是這樣一場內容豐富,到處都是論點的演講,我也會給超高分,因為已經超越我的理解範圍,無從評判起。
2. 緊接著趕一場篩選會議。起初篩選的理由是年級、成績,後來,考量住宿問題,又以性別為考量。就這樣在一個小時中,為了這樣的似乎不成理由的理由,決策大轉彎。也不能說這樣不好,另一位參與者,說「形勢」是大於「原則」的。也真是有道理,我想,有很多的篩選,也不是真的出於高低差異,其實,算是運氣各半。我想,這就是人生吧!人生不是公平的。否則,為何有人出生就是盲人;有人卻榮華富貴。雖然我們常看到榮華富貴未嘗真正快樂,但是除了這層面的理解外,或許真的必承認:人生不是公平。但是,這種不公平,並非是強調,所以我們就要接受人的不平等,我覺得這又太過了。
3. 日前認識一位天理教的日籍學生,人十分憨厚,據說,是教會派他們來瞭解台灣的傳教情況,也十分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