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常覺得總有念不完的書,總是一股往前衝。對於已經看過的書,不太想花時間重看。可是,許多曾經給我感動的記憶,就十分模糊。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自己有書,跟圖書館借書,還是不太一樣。這讓我想到「溫故知新」這句話,確實十分貼切。現在的日子,時常開始回憶小時候接受的道德信念與人生哲理。諸如「學而不思則罔」「學海無涯」「士志於道」....有些讓我重新領悟,有的則是與現實生活扞格,讓我必須思考,兩者間的差異,以及我所必須作出的挑整。
2. 也開始領悟,霍布斯所說的,他之所能夠這麼聰明,因為「讀得少」。當然,就以他能夠翻譯這麼多古典著作,讀得少,可能不是我們一般人的水平。不過,他這裡強調的,跟Mill所說的,到了15歲之後,發現自己寫作思考,比閱讀更重要。我想世界上的知識,是無窮盡的,接收不完。但是,如果不是透過自己真正的思考與瞭解,那麼都還是身外物,沒有辦法成為自己的力量。有時候,因為接收到太多的訊息,有太多的感觸,所以就很容易,覺得處處有想法,但是真要說出來,則只是片段,沒有一個完整性。或者才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神,而且還有許多漏洞。所以,有時我已經不能在貪多嚼不爛,而要適時的放棄一些東西,開始反思自己所接觸的。
3. 為什麼常常覺得自己的文章沒有力量,沒有問題意識。我覺得這裡很大的關鍵在於,沒有去真正關心人。因為我們被告知要專心,要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作出些成就。可是,正因為這種冷漠,讓我們失去對話的動力,失去追求學問的意義。因為,學術還是有其關懷,才會有真正力量。倘若我都不愛世人,我又何必花時間,寫出什麼作品,糾正什麼錯誤呢?
如何關心人?我覺得就是用眼睛觀察這周遭的人,用心去感受他們的困擾與痛苦。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認為有這樣的體認,才能真正寫出有益的文章。否則,文字遊戲,我也不知道寫作的意義是什麼。
4. 越發覺得世界的大,可以看到許多人的觀點不同,認知到這世界的多元性。其實,外國人的差異,也未必大於本國人間的差異。
5. 日前,在上課時,突然有一種領悟。有許多人的工作,畢竟就只是工作而已。一些例行的動作,沒有意義與快樂在其中。我的工作,雖然有時弄得自己很緊張。但是,我應該要知道,這種結合意義與快樂的事,再好也不過了。天底下還有比這樣的工作還好的嗎?而且,真正的幸福感,正是這種意義+快樂。所以,我應該珍惜每次上課的時間,珍惜與同學互動,我把幾個我自己認為重要的觀點與他們分享,我想這就足夠了。把握這種可以有幸福的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