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以,我覺得一個好的過程,就是小時候接受這些禮儀規範,遵循一定的古禮常規。然後成年時候,開始重新反省,檢討這些常規的合理性與時代性,進而調整或者廢止。然後,年紀再大些,再回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好的過程。小時候就開始挑戰章法,成者,可以成為天才;不成者,可能成為魔鬼。
不過,話說回來,我自己的矛盾處,其實也是這些政治思想家可能出現的矛盾。一方面,我們深知難有真正的真理;可是另方面,我們要希望宣稱自己所主張的是比較好的,是比別人好的。所以,我覺得這裡的矛盾,可以這麼說:
(一)我不知道真正的真理是什麼,我保持開放性。因為在現有的文化與歷史經驗的限制下,我沒有辦法預測所有的可能性。
(二)但是,經過與現有的觀點對比,我深切覺得我的論點是比較好的。這種「比較好」是暫時的,我已經經過我的反覆思考,暫時得到的解答。
(三)我們期待對方給予我們指正,我們也樂於提出我們的「心證」。譬如,我們比較重視什麼。為何我們認為選擇蔬果當早餐,會勝於可樂、薯條。倘若我們還沒有聽到可以反駁我們的理由,我們就「暫時」認為自己的主張是好的。而且,為了這種主張的好處,我們也樂意推廣這種有好處的主張,因為我們希望這些主張能幫助人。也因此,正當化了我們作老師的意義。
(四)為了有效的推廣,我們開始針對聽眾屬性,作出適當的宣傳。
以上的觀點,其實接近有次黃光國教授提到的觀點。再整理一下:
(一)我們承認目前所知是「暫訂的較好方案」
(二)願意接受新的反駁意見
(三)尚未被駁倒前,為了此方案帶來的利益好處,我們應該積極宣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